2016年國家住建部在《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綱要》中指出,到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達到 20%以上,直轄市、計劃單列市及省會城市裝配式建筑面積要達到30%以上,全國保障房工程其比例要達到40%以上,而相關數據統計,目前我國新增建筑中,使用裝配式建筑的比例約為 3%-5%,如果按2015年我國房屋建筑業產值約為11.6萬億計算,到2020年裝配式建筑比例按20%計算,那僅裝配式建筑一項的產值將超過2.3萬億元,增長約300%。
目前因國家政策導向的調整,建筑行業及上下游產業的競爭,可謂是暗流涌動,大家都希望能提前從龐大的產業布局中分得一杯羹,快速占領和擴大裝配式建筑的市場份額,但面對基礎技術標準滯后、建造成本偏高、項目管理不順等諸多行業問題,大家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日本、美國、德國、歐洲等地區的裝配式建筑設計、生產、裝配及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先進經驗,希望能通過去這些國家和地區考察學習,為自己的升級轉型助力。
在裝配式建筑方面,不論是裝配式建筑設計、構件生產、裝配建造、信息化應用、部品連接件、承包管理、全產業鏈聯動及被動式實踐項目等方面,日本作為早期提出裝配式建筑概念的倡導國之一,在其從1968年到現在,每隔五年日本政府就會頒布一個住宅建設計劃,通過立法來確保裝配式建筑的標準化、批量化、多樣化生產,確保推進建筑行業從標準化、多樣化、工業化到集約化、信息化的不斷演變和完善。
在細節方面日本的裝配式建筑以提高建筑品質、提升建造質量、縮短工期為前提,將“精益生產”的經營管理概念融入到裝配式建筑的每個環節之中,包括建筑節點的自動化加工,生產檢測的智能機器人化,工人通過精益計算流程進行操作等,并對裝配式建筑主體外圍護結構采用了工業化集成和裝配,使得精益生產的精髓融會貫通,排除浪費任何原材料、人力、時間、空間、程序、搬運和其他資源。
而對于日本裝配式建筑考察,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,日本裝配式建筑的優勢,現在就為大家簡單的梳理一下,日本裝配式建筑的相關優勢點,希望大家能受用:
堅實的百年住宅政策體系保障
日本1968年提出裝配式住宅的概念。在1990年的時候,他們采用部件化、工廠化生產方式,高生產效率,住宅內部結構可變,適應多樣化的需求。而且日本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,從一開始就追求中高層住宅的配件化生產體系。這種生產體系能滿足日本的人口比較密集的住宅市場的需求,更重要的是,日本通過立法來保證混凝土構件的質量,在裝配式住宅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和標準,同時也形成了統一的模數標準,解決了標準化、大批量生產和多樣化需求這三者之間的矛盾。
從細節出發嚴把質量關
除了政策嚴格約束外,日本裝配式建筑企業在自身的質量細節把控方面,也是做得了較佳。所有預制品不論大小,從預制梁、預制柱、預制樓板之類的大型構件,到卡扣、螺絲等都嚴把質量,不漏過任何一個縫隙,在日本的裝配式建筑企業中,他們眼中只信任質量。
專注工匠精神
在裝配式建筑工程建設方面,工匠精神被貫穿始終,為了滿足住宅市場需求、不斷提高住宅品質需求,日本裝配式建筑從追求數量,到數量與質量并重,再到綜合品質提升,工匠精神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保證,每個階段所有從業者都像匠人一樣對工作執著專注、對所做的事情和作品堅持精雕細琢、做到精益,一絲不茍、耐心、精益求精。
從日本的建筑主體結構的發展中,就可以看出日本住宅經歷了從WPC(預制混凝土墻板結構)到RPC(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)、WRPC(預制混凝土框架-墻板結構)、HRPC(預制混凝土-鋼混合結構)的發展過程,而這些過程都是專注耐心和精益求精的體現。
第四:精益生產及精益管理的成功應用
提及精益生產及精益管理,我們很容易想到豐田、京瓷、松下等工業制造類企業,但是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,其實也是制造,因此日本人較擅長的精益生產,也被應用其中,工人工人根據物料清單絲毫不差地按順序將分類配件收集到箱子里,一個人就可以及時準確地將裝滿物品的箱子運送到特定區域,只在豐田汽車見到的精益生產管理體系也被運用到該預制構件廠里。
相對于美國、英國、歐洲等其他國家,去進行日本裝配式建筑考察學習,探究日本百年住宅體系經驗,學習日本裝配式建筑精益生產應用,才是國內建筑行業提升自我,轉型升級的關鍵,而翔正國際作為國內的海外商務考察服務機構,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標桿企業的參訪對接及主題研修培訓,圍繞以日本精益生產及精益管理為核心的,多行業多主題日本商務考察行程,得到了廣大國內企業的贊許及認可,針對日本裝配式建筑考察,我們也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研及日本裝配式建筑制作企業對接,通過主題課程、工廠參觀、人文體驗、座談交流等內容,以學習的形式進行參訪考察。